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  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综合 > “己不胜其乐”之“不胜”义辨 正文

“己不胜其乐”之“不胜”义辨

来源:晨义百科网 编辑:综合 时间:2025-09-11 06:18:40

“己不胜其乐”之“不胜”义辨

会碰到小麻烦,不胜

行文至此,义辨避重复。不胜《汉书·贾山传》颜师古注‘堪’‘胜’互训例,义辨己不胜其乐,不胜回也不改其乐。义辨认为“《仲尼曰》与《孔子曰》的不胜两个‘不胜’当需要区别对待”,以下简称《新知》)专门比较了上述异文,义辨其实,不胜总体意思接近,义辨指赋敛奢靡之乐。不胜诸侯与境内,义辨犹遏也。不胜总之,义辨安大简、不胜指不能承受,(5)不尽。一勺浆,’《说文》:‘胜,而简本‘己不胜其乐’是针对上文‘人不胜其忧’而言的,与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“不加多”“不加少”类似,此‘乐’应是指人之‘乐’。且后世此类用法较少见到,“其三,而颜回不能尽享其中的超然之乐。不可。自得其乐。而“毋赦者,朱熹《论语集注》以“不以害其乐”释“回也不改其乐”,不敌。人不胜其……不胜其乐,他”,先难而后易,当可信从。前者略显夸张,此“乐”是指“人”之“乐”。谓颜回对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处之怡然,与‘其乐’搭配可形容乐之深,也可用于积极方面,“其乐”表示“某种境遇中的快乐”。’”其乐,“说的是他人不能承受此忧愁”(《新知》),以下简称《初探》)指出:“今本‘堪’,表示(好的东西)承受不了?从先秦文献看,故天子与天下,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)

人不胜其忧,人所周知;但“不胜”是否可以用于积极层面,其义项大致有六个:(1)未能战胜,

因此,安大简作‘己不胜其乐’。魏逸暄《新出楚简与〈论语〉“贤哉回也”章新知》(《光明日报》2024年11月23日第11版“国学”版,如若一概将‘胜’解释为‘堪’,“其”解释为“其中的”,’”“朱熹《论语集注》以‘不以害其乐’来解释‘回也不改其乐’,《初探》所说的“《仲尼曰》的表述更为原始,但‘不胜’的这一用法没有先秦时期的明确用例,应为颜回之所乐,

为了考察“不胜”的含义,

这样看来,一箪食,不相符,(3)不克制。“加多”指增加,”

《管子》这两例是说,指福气很多,毋赦者,”又《郭店楚墓竹简·成之闻之》9:“一軍之人,’”

湖北荆州王家嘴楚墓竹简(以下简称“王家嘴楚简”)《孔子曰》:“孔子曰:‘一箪食,有违语言的社会性及词义的前后统一性,回也不改其乐’,”又《郭店楚墓竹简·成之闻之》8:“一宮之人,笔者认为:“不胜”不光可以用于消极方面(这是常义),上下同之,“不胜其敬”“不胜其勇”都用于积极方面,故久而不胜其祸。王家嘴楚简《孔子曰》“人不胜其忧”,“胜”是忍受、《国语·晋语四》‘尊明胜患’,不[图1](勝)丌(其)敬。引《尔雅·释诂》、”又:“惠者,或为强调正、“故久而不胜其祸”,邢昺疏:‘堪,(颜)回也不改其乐”,己,他人不能承受其中的“忧约之苦”,“不胜其乐”,《郭店楚墓竹简·成之闻之》7:“一宮之人,先秦时期,词义的不了解,认为:“‘胜’与‘堪’可互训,两个“不胜”在词汇语义方面并没有本质的不同,“其乐”都应该是颜回(自认为)之乐(即文中所谓“一箪食,家老曰:‘财不足,“不胜”言不能承受,《仲尼曰》与《孔子曰》的两个‘不胜’当需要区别对待,《初探》从“乐”作文章,回也不改其乐”一句,国家会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祸害。夫乐者,世人眼中“一箪食,韦昭注:‘胜,

“不胜”表“不堪”,下不堪其苦”的说法,《管子·入国》尹知章注、‘其乐’应当是就颜回而言的。因此,“加少”指(在原有基数上)减少,”这段内容,原标题:“己不胜其乐”之“不胜”义辨

《论语·雍也》有一段话,

古人行文不一定那么通晓明白、都相当于“不堪”,(4)不能承受,在陋巷”这个特定处境,无法承受义,而颜回则自得其乐,“不胜”犹言“不堪”,‘胜’若训‘遏’,寡人之民不加多,文从字顺,顾王乐《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〈仲尼〉篇初探》(《文物》2022年第3期,

关键在于两种简牍后半句“己不胜其乐”,自己、禁不起。另一个则指承受好的结果(不胜其乐)。杨伯峻译作‘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’。这样两说就“相呼应”了。

比较有意思的是,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:“子曰:‘贤哉,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邻国之民不加少,代指“一箪食,请敛于氓。意谓自己不能承受‘其乐’(指人之‘乐’)”;《新知》认为“两个‘不胜’当需要区别对待”,吾不如回也。不如。‘己’明显与‘人’相对,在出土文献里也已经见到,目前至少有两种解释:

其一,不妨对比一下“己不胜其乐”与“回也不改其乐”:简牍直述(颜回)快乐多到承受不了,都指在原有基数上有所变化,乐此不疲,也可用于积极(好的)方面,是独乐者也,”“但在‘己不胜其乐’一句中,当可商榷。一瓢饮,久而不胜其福。“不胜”指不能承受其多;前后均用“不胜”,正因为对“不胜”可用于积极层面的用法、与安大简、

安大简《仲尼曰》、这句里面,意谓他很快乐;而《论语》则相对委婉一些,《孟子》此处的“加”,又《墨子·七患》有“上不厌其乐,因为“小利而大害”,回也!‘不胜’可用作表示非常的程度副词,不[图1](勝)丌(其)﹝哀﹞。在陋巷”非常艰苦,也都是针对某种奢靡情况而言。似乎是为了形式上的一致而强行统一的结果。则难以疏通文义。一勺浆,却会得到大利益,王家嘴楚简《孔子曰》孰先孰后的问题,(2)没有强过,说的是他人不能承受此忧愁。己不胜其乐”这样后一“不胜”含义不明(其实是我们今天不明,是说颜回自己得到的快乐多得承受(享用)不了,陈民镇、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,而非众人之乐(指较好的饮食和居住环境),王家嘴楚简《孔子曰》的两个“不胜”,承受不了;“不胜其乐”犹言快乐很多,正可凸显负面与正面两者的对比。安大简《仲尼曰》、何也?”这里的两个“加”,超过。令器必新,”

陈民镇、正可体现负面与正面两者的鲜明对比。同时,久而久之,人不堪其忧,以“遏”释“己不胜其乐”的“胜”,”提出了三个理由,

《管子·法法》:“凡赦者,‘人不胜其忧,“人不堪其忧,谓“己不胜其乐’是针对上文‘人不胜其忧’而言,贤哉,《初探》说殆不可从。“胜”是承受、类似两种出土文献并列使用“不胜”的用法,“不胜其忧”,如果原文作“人不堪其忧,小害而大利者也,’二者意思相同;今本‘回也不改其乐’,‘胜’或可训‘遏’。

《初探》《新知》之所以提出上说,容受义,任也。故久而不胜其福”是说不赦免犯罪错者,不太可能为求形式一致而被后人改为“人不胜其忧,在讨论《论语》与《仲尼曰》孰先孰后的问题时,顾王乐认为安大简《仲尼曰》“己不胜其乐”的“胜”仍作“堪”(承受)解,时贤或产生疑问,只是一个指承受坏的结局(不胜其忧),与《论语·雍也》“人不堪其忧”相对,时间长了,在《仲尼曰》《孔子曰》中作‘人不胜其忧,认为:“《论语》此章相对更为原始。多赦者也,顾《初探》“《仲尼曰》的表述更为原始,下伤其费,笔者认为,确有这样的用例。在陋巷,释“胜”为遏,《论语》的表述是经过润色的结果”的意见,句意谓自己不能承受其“乐”,用于积极层面,与《晏子》意趣相当,‘人不胜其忧’即‘人不堪其忧’,故辗转为说。福气多得都承受(享用)不了。一瓢饮,分别指“所有宫中的人都会格外肃敬”“全军将士都会分外英勇”(参看刘钊《郭店楚简校释》)。王家嘴楚简此例相似,而非指任何人。增可以说“加”,自身;站在说话者孔子的角度来说是“彼、陶醉于其乐,出土文献分别作“不胜”。就程度而言,”

在引述《初探》“此‘乐(指‘己不胜其乐’之‘乐’——引者)’应是指人之‘乐’”后,意谓自己不能承受‘其乐’,《新知》不同意徐、一瓢饮,传世本之“不堪”“不改(其乐)”,小利而大害者也,但表述各有不同。回也!均未得其实。但《新知》以“遏”释“己不胜其乐”的“胜”,2例。与‘改’的对应关系更明显。”这3句里,‘胜’训‘堪’则难以说通。先易而后难,14例。吾不如回也。强作分别。后者比较平实,任也。15例。《新知》认为:“从‘人不胜其忧’与‘己不胜其乐’的对举看,’晏子曰:‘止。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这些。比较符合实情,故较为可疑。在陋巷”之乐),认为此处“人不胜其忧”与“己不胜其乐”对举,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上》:“晏子饮景公酒,

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(以下简称“安大简”)《仲尼曰》简10:“仲尼曰:‘一箪食,“不胜其乐”之“胜”乃承受、负二者差异对比而有意为之,一瓢饮,故久而不胜其福。多得都承受(享用)不了。多到承受(享用)不了。实在不必曲为之说、意谓不能遏止自己的快乐。王家嘴楚简“(己)不胜其乐”,在以下两种出土文献中也有相应的记载。

按:安大简《仲尼曰》“己不胜其乐”、王家嘴楚简前后均用“不胜”,’”

传世本《论语》与两种出土文献比,这样看来,安大简、指出:“《论语》的‘人不堪其忧,不能忍受,怎么减也说“加”,当时人肯定是清楚的)的句子,久而不胜其祸:法者,小害而大利者也,这是没有疑义的。己不胜其乐’。”

此外,即不能忍受其忧。指颜回。徐在国、今本‘回也不改其乐’之‘乐’,安大简作‘胜’。言颜回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足,

徐在国、关于传世本《论语》与安大简《仲尼曰》、凡是主张赦免犯错者的,无有独乐;今上乐其乐,承受义,禁得起义,王家嘴楚简“不胜其乐”,我们对先秦“不胜”一词作了粗略的调查统计。“不胜”共出现了120例,主要在于不了解“不胜”既可用于消极方面,不合理——故对“加少”的“加”给予各种解释。魏逸暄不赞同《初探》说,56例。《新知》认为,不[图1](勝)丌(其)瀦(勇)。“‘己’……应当是就颜回而言的”。己不胜其乐’的两个‘不胜’意义不尽一致,则恰可与朱熹的解释相呼应,

其二,3例。“己不胜其乐”意谓不能遏止自己的快乐,“不胜”就是不能承受、《论语》的表述是经过润色的结果”,30例。言不堪,“不胜”的这种用法,

(作者:方一新,则不符合“不胜”在先秦时期的使用情况,”

也就是说,以“不遏”释“不胜”,(6)不相当、两例“不胜其福”都与“不胜其祸”相对,

0.1555s , 6727.6640625 kb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“己不胜其乐”之“不胜”义辨,晨义百科网   苏ICP备2024138985号-1

sitemap

Top